![]()
中新网上海10月14日电 标题:海外学者“对话”中国文化关系。中新网记者 王吉.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。距会议会场约5公里的上海博物馆东楼,已成为海外学者参加会议后打卡的热门地点。在江南美术馆,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理查德·萨夸在一幅明代画家的《吴门小船》前驻足良久。他一直对郑和宝船很感兴趣,对郑和宝船的体型之大、运河船只的数量之多印象深刻。此时此刻,《吴门船图》中长江提莫克土船的景象让他体会到了另一种宁静的美,又让他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苏州之行。 “我参观了苏州的一个美丽的花园。它很小,但有很多有趣的细节,比如桥上的拱门应该有奇数个。这是江南文化的一小部分。” 10月13日下午,参加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的学者们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东馆。中新网记者 贾天勇 摄 几千年前废弃的青铜酒器、青铜鼎也引起了理查德·萨夸的注意。 “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,但中国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有如此复杂建筑的寺庙,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认识。现在我有了‘品味’,但我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美丽。”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斯·波利梅罗斯很喜欢甲骨文。一进展厅,他就开始看对于各种文物中的古文字。 “很多年前我就去过湖南长沙,马王堆汉墓中未开封的《老子》丝卷很有趣,我一直有一种穿越到中国的感觉。”在莫雷看来,有文字的文物“会说话”,不仅体现了劳动者的技艺,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。 “每次见到他们,我都会重新发现中国,更好地了解中国。” 10月13日下午,上海博物馆东楼的“明星文物”奚尊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。中新网记者 贾天勇 图为中国古代青铜博物馆的“邪包”,带有祭祀的矮水牛造型人物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。意大利学者达里奥·法穆拉罗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些青铜器除了实用之外,动物造型也很有趣,有的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。 “作为一名研究者,我无法预测新的灵感从何而来,但我相信参观博物馆将对研究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启发。” (完)返回搜狐查看更多